近年來,涉密會議期間,時有微信泄密案件發(fā)生,微信已成為一大“跑風口”。筆者擬從有關典型案例入手,分析不同的案件類型與成因,并就如何加強防范談談個人看法。
涉密會議期間的微信泄密案件
案例1:違規(guī)使用微信處理涉密會議會務。2017年9月,為做好會務工作,某涉密會議服務人員展某,將其負責的會務信息編輯后,發(fā)送到由8名會議服務人員組成的微信群中,被有關部門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并予以補救處置,未發(fā)現(xiàn)造成泄密后果。案件發(fā)生后,有關部門對展某進行嚴厲批評,責令其作出深刻檢查。
案例2:違規(guī)使用微信傳遞涉密會議材料。2015年5月至6月,某黨政機關負責人王某在參加該省有關涉密會議期間,通過微信將兩份秘密級會議材料發(fā)送給家人,后被家人進一步轉發(fā)。此外,王某還將1份秘密級會議材料帶回家,被家人拍照后通過微信發(fā)送給他人。案件發(fā)生后,有關部門給予王某留黨察看1年、行政撤職處分。
案例3:違規(guī)使用微信傳達涉密會議精神。2017年3月,某報社編務室人員任某在參加某涉密會議時,違規(guī)使用手機進行錄音。會議結束后,任某將手機錄音整理成會議記錄,報總編室主任王某。王某在報社總編輯彭某的授意下,將會議記錄上傳到工作微信群。案件發(fā)生后,有關部門分別給予任某、王某警告、記過處分,對彭某作出免職處理。
微信緣何成為涉密會議的“跑風口”
第一,對微信泄密的危害認識不足。一是認知偏差。有的涉密人員以為,只要將涉密或敏感的信息進行編輯刪減,再通過微信傳遞就不會造成泄密。如案例1中的展某,自作聰明地對涉密會議會務信息進行編輯和替換,將自以為重要的信息替換成字母代碼,就認為他人看不懂,不會對國家秘密造成危害。殊不知,這種小兒科的“脫密”行為在明眼人眼中,可以輕易推測出信息全貌。
二是心存僥幸。有的涉密人員明知不得通過微信及其他互聯(lián)網(wǎng)渠道傳遞涉密文件材料,也深知泄密的后果,但仍抱有僥幸心理。如案例2中的王某,出于個人私心,通過微信將涉密會議材料發(fā)送給家人,以為在小范圍內傳遞不會被發(fā)現(xiàn),不得不說是僥幸心理在作祟。
三是貪圖便利。有的涉密人員過度依賴微信的優(yōu)勢,認為其操作簡單、交流及時、使用方便,便為圖省事,頭腦一熱,就將涉密會議相關信息發(fā)到微信中,造成國家秘密泄露。如案例3中的彭某,只看到微信傳達的便利,未看到微信泄密的危害,錯誤地指示王某將涉密會議記錄發(fā)送至工作微信群。
第二,對涉密會議的保密管理流于形式。一是未做好手機通信設備的管理。保密規(guī)定明確禁止將手機帶入涉密會議場所,但有的涉密會議主辦單位對手機使用保密管理制度落實不嚴,沒有制定、實施有針對性的安保檢查方案,導致有人將手機帶入會場并錄音,或者用手機拍攝會議材料。
二是未做好涉密會議保密提醒。從有關案件查處情況來看,微信是涉密會議期間發(fā)生泄密的主要途徑,理應作為重點加以防范,但有的涉密會議主辦單位沒有汲取教訓,未就手機、微信使用等提出專門要求,導致有人不知不會或者心存僥幸,違規(guī)通過微信傳遞涉密會議材料或信息。
三是未厘清涉密會議保密責任。發(fā)生泄密案件的涉密會議,大多存在保密管理責任不明的問題。這些會議涉及人員較為復雜,既有主辦單位人員,又有參會人員和會議服務人員,保密管理責任存在落實盲區(qū),會前無人進行保密審查、會中不提保密要求、會后缺乏保密監(jiān)管,埋下了泄密隱患。
防范對策
第一,要嚴格規(guī)范手機、微信使用保密管理。參加涉密會議應嚴格遵守保密紀律與要求,認真落實保密工作方案,加強涉密會議期間的手機、微信使用保密管理。會議召開前,應對會場進行安全保密技術檢查,對場所內的電子設施、設備進行保密技術檢測;會議主辦單位要為各工作組配備保密文件柜,為會場配置手機存放柜、手機信號和無線局域網(wǎng)干擾器等保密技術防護設備;禁止參會人員及工作人員攜帶手機、智能手表等進入會場,并通過電子屏、提示牌等方式設置明顯的禁止帶入提示。
會議期間,關閉會場區(qū)域移動通信信號和無線局域網(wǎng)接入設備,禁止對涉密文件、資料進行拍攝,妥善保管涉密文件、資料和其他涉密載體,防止遺留或散失。
會議結束后,將需要收回的涉密文件、資料全部清退、收回、核對登記,確保涉密文件、資料完整后,由指定部門統(tǒng)一銷毀。
第二,要強化涉密會議召開前的保密教育和提醒。一要加強對會議工作人員的保密教育力度。涉密會議主辦及成員單位通過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教育提醒,使其提高思想認識,繃緊保密這根弦,牢記涉密不上網(wǎng)、上網(wǎng)不涉密,不犯違規(guī)使用微信處理涉密會議會務的低級錯誤,確保涉密會議文件、資料的安全。
二要加強對參會代表的保密教育力度。涉密會議主辦單位應當利用會前時間,對參會代表進行專題保密教育,強調保密管理制度要求,展示涉密會議微信泄密的典型案例,增強其風險意識、責任意識,筑牢思想防線、提升防范能力。
三要及時進行保密提醒。涉密會議主辦及成員單位應當在會議期間抓住重點環(huán)節(jié),對相關部門、人員及時進行針對性的保密提醒,使其思想意識不松懈。特別是對有可能接觸涉密會議材料的服務保障工作人員,要再三強調保密紀律,堅決杜絕利用手機拍照、攝錄等行為。
第三,要狠抓涉密會議期間的保密監(jiān)管。就內部保密監(jiān)管而言,涉密會議主辦單位負有主體責任,必須在會議期間保持警惕,確保監(jiān)管覆蓋全員、全過程,緊盯會議召開及服務保障工作開展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及時糾正,防止會議工作人員、參會人員違規(guī)通過手機、微信處理國家秘密。
就外部管理而言,相關服務保障單位負有外部巡邏責任,要根據(jù)自身職責權限開展外部監(jiān)管,牢牢把住涉密會議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重點加強對計算機網(wǎng)絡、移動通信網(wǎng)絡的監(jiān)管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及時補救處置,謹防微信成為涉密會議的“跑風口”。
(原載于《保密工作》2018年第5期)